新闻动态

  • 中国科学院大学魏桥国科联合实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魏桥国科联合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 专家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3年7月21日,由中国科学院大学艺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大学魏桥国科联合实验室共同举办的,魏桥国科联合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以下简称“工业设计中心”)专家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委员、校长助理黄辉教授,国科大艺术中心徐铭教授,魏桥国科联合实验室副主任洪湧,国科大艺术中心副教授、工业设计中心主任王艳,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香港城市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以及北京设计周组委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国际奥艺委员会、魏桥创业集团、清华同衡等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代表就工业设计领域相关问题,尤其是如何开展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展开深入交流。

      黄辉在致词中简要介绍了国科大的历史、近年来的发展方向及取得的成绩,积极评价魏桥国科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希望工业设计中心能够继续围绕“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展跨学科联合行动,稳步推进中心建设。徐铭欢迎与会嘉宾同艺术中心开展更多交流与合作,期待工业设计中心的建设为艺术与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与应用贡献力量。王艳就工业设计中心定位与发展做了专题报告。

      与会嘉宾对于工业设计中心的建设思路给予充分肯定,并结合各自研究和业务领域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2023-07-22
  • 国科大鸿雁舞蹈团举办“踏歌展翅 国科大鸿雁舞蹈团举办“踏歌展翅,舞咏韶华”2023中国舞专场演出

      “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为进一步学习二十大精神,中国科学院大学(下简称“国科大”)鸿雁舞蹈团先后于6月3日和10日在雁栖湖校区和玉泉路校区礼堂,举办了中国舞专场演出,向国科大学师生献上一年一度美妙绝伦的舞蹈表演。

      本次系列汇报演出由国科大艺术中心牛锡桐老师指导策划,国科大艺术中心、校团委主办,鸿雁舞蹈团承办,6月3日于雁栖湖校区首次展演,6月10日在玉泉路校区完成闭幕演出。专场演出内容表现了国科大学子的人文情怀,蕴含着朴素真切的爱国热情,传达了青年人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明所从来、知其将往,思考过去、瞩望未来,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中沉淀的,正是走向未来的磅礴力量,专场筹备和参演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和极具力量与美感的舞姿向观众们展示着这份力量与大气,沉稳与磅礴。

      “踏歌展翅,舞咏韶华”专场演出共分为“星河入梦”、“踏浪搏击”“扬帆起航”三个篇章共十九段舞蹈表演,从不同历史时期与民族地域特色之中展现出中国舞蹈的丰富多姿。

      “星河入梦”第一支舞蹈《相和歌》,以汉代盘鼓舞为创作蓝本,用珠履配合《诗经·郑风·子》的唱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中国传统乐舞诗、舞乐三位一体的表现形式,彰显出中国传统舞蹈在精神品格和意境内涵上的追求。《倒喇》鼓点渐响,昆山玉碎,金鼓鸣边,沧海桑田变化,却仍可现舞者所描摹出的大元盛世之景。鬓云雪腮,袂影衣香,《唐宫夜宴》中,一群唐代少女手持各种乐器翩翩起舞,却见一幕可爱的大唐风貌。

    古典舞《相和歌》

    蒙古舞《倒喇》

    古典舞《唐宫夜宴》

      “踏浪搏击”犹记得青春那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言,却也仍有要在岁月静好时,敢问“神女应无恙”,感受生活的美好。《尤物》,一颦一笑皆动容,一青一白阿娜显,西湖那段传说下,起自明末的传说,而今舞姿重现,令人流连依旧。《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曲肝肠,战国捭阖之下,愈显和谐静谧之可贵。《纸扇书生》,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彰显大唐雍容华贵之美的《太平盛景》,翩跹的博袖拢一世绝代风华,向千年后的观众展现着独属于盛唐的雍容华贵。

    现代舞《尤物》

    古典舞《采薇》

    古典舞《纸扇书生》

    古典舞《太平盛景》

      “扬帆起航”由中国舞蹈基础课程同学献上的《琵琶吟》为章节起始,经历过一学期的训练与学习,同学们以传情的眉目,稚拙的体态,传神的表演出了汉代舞俑的神态,展现了千年前的汉代风姿。选自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渔光曲》,在如此斗争年代中展现出40年代上海弄堂中岁月静好的珍贵与对现时和平的美好。《乐天》,敦煌壁画上的伎乐天重现于舞台之上,将观众们带向遥远而神秘的古代沙洲。

    古典舞《琵琶吟》

    古典舞《渔光曲》

    敦煌舞《乐天》

      汉唐古风,元明颜色,皆在舞台之上,更有民族繁茂,于聚光灯下的多元呈现。《索玛花开》彝族少女在月光下的舞蹈相映成趣;《守月人》以藏族的热巴鼓舞呈现出藏区人民对自然的尊重与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回望西北,《戈壁沙丘》一群少年以奋斗让草原重现往日的生机;《一抹红》在苗族新娘的脸上,更传到了整个苗寨之中;《碗中情》的顶碗舞,随着悠扬的音乐将草原上的蒙古人民的祝福和情谊融入碗中,构成了美与技交织的画卷;《孔雀》一舞,将傣族人民心中的吉祥如意传达给每位观众;《滇南映少》和着虫鸣与水雾,舞动俏丽的身姿;而晚会的最后《掀起你的盖头来》伴着热情欢快的音乐,将广袤的新疆土地上的丰收的快乐传到了每一位观众的心上。

    彝族舞《索玛花开》

    藏族舞《守月人》

    蒙古舞《碗中情》

    傣族舞《滇南映少》

    维族舞《掀起你的盖头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讲到“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这次演出,从古到今融会了中华民族多元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向观众们呈现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歌舞表演。

      演出虽然谢幕,但余音绕梁,舞韵流连。鸿雁舞蹈团和选修舞蹈课程的同学们怀揣着对舞蹈的热爱,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这新时代不断奋发上进。

    谢幕

     

    2023-06-11
  • 艺术家与科学家思想神交的十二年 艺术家与科学家思想神交的十二年之缘

    (转载自“艺术百科”)

    中国科学院大学艺术与科学方向博士生 鲁静 张竞伯

      2023年5月19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艺术和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受邀来访中国科学院大学,在雁栖湖名家大讲堂为国科大师生作题为《我所经历的现代物理与我的体会》的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树深院士主持学术报告,并向丁肇中先生颁赠石自东教授所作《丁肇中先生素描肖像》。

      丁肇中先生为国科大现场和分会场的师生分享了题为《我所经历的现代物理与我的体会》的学术报告,并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丁肇中先生通过六个科学实验的切身经历讲述了自己在科研中的艰辛和喜悦,同时总结出六点体会,鼓励青年学子保持信心、不盲从专家结论。他思维敏捷,言辞幽默,现场气氛热烈,师生获益良多。

    学术报告现场座无虚席,同学们热烈欢迎丁肇中先生的到来

      在学术报告的最后环节,《丁肇中先生素描肖像》颁赠仪式成为又一个亮点,由李树深校长向丁肇中先生颁赠石自东教授精心创作的素描肖像,这幅作品是石自东教授在收集了大量历史文献、影像资料的基础上创作的,深情地表达了丁肇中先生的不凡智慧、卓越贡献、爱国情怀、民族情感以及永无止境的实验探索精神。丁肇中先生和夫人看到这幅肖像格外惊喜,表达了对国科大的感谢之情和对石自东教授艺术才华的赞赏。

    《丁肇中先生素描肖像》颁赠仪式现场

    《丁肇中先生素描肖像》 石自东

      会议期间丁肇中先生在校领导李树深、王艳芬、苗建明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等陪同下观赏了国科大《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师生作品展。常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王艳芬教授向丁肇中先生介绍了这些师生作品,充分展现了国科大学生科教融合、科艺融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特色风采。由此,丁肇中先生特意要求欣赏石自东教授的作品集。丁肇中先生还与石自东教授就其正在编写的《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系列教材,交流探讨了实验科学与实验艺术都是探究大道之美的话题。

    国科大《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师生作品展

    丁肇中先生与石自东教授交流探讨其正在编写的《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系列教材

    《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系列教材

    丁肇中先生观看石自东教授作品集

    石自东作品集

      回眸历史,追溯中国科学院艺术与科学最初的碰撞,早在1927年,年轻的徐悲鸿在回国的轮船上与同样留学归来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首任院长的严济慈先生相遇,并为严济慈先生画人物素描肖像,用法文题“科学之光”。今天国科大赠送丁肇中先生石自东教授所作《丁肇中先生素描肖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近百年前的那段历史佳话,不知石自东教授在创作这幅肖像的过程中,是否也有回顾这段历史的情怀和创意,也许现实中不经意的偶然,其背后都有历史发展的必然。

    1927年徐悲鸿赠与严济慈“科学之光”素描肖像

      会后我们采访石自东教授关于《丁肇中先生素描肖像》的创作灵感来源及与丁先生的交流感想,石自东教授谈及他听丁肇中先生讲到AMS项目及 “奋进”号时想起了2011年他曾创作并在法国卢浮宫展出的一件与此相关的作品,石自东教授感慨,未曾想在12年后能有机会与丁先生面对面交流实验科学与艺术。

    名称:《梦想与倒影》 作者:石自东 年代:2011

    尺寸:280×140cm(70×140cm*4) 材质:布面油画

    《梦想与倒影》系列作品在法国卢浮宫展出

    石自东和法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米歇尔在卢浮宫展览现场

    卢浮宫展览开幕式现场

      《梦想与倒影》系列作品,是石自东教授在2011年5月当时有感于美国航天飞机“奋进”号向太空国际空间站运载阿尔法磁谱仪(AMS),探索反物质和暗物质的科学研究而作,并留下了创作感言发布于媒体。“科技的高速发展为人类带来的巨大进步和贡献,同时面对全球每个角落无不膨胀着的人类不可抑制的无限梦想,同样需要一种超越物欲需求的文化自律的平衡力量,来警醒经济利益驱动的高速发展也会给自然与人类留下的阴影和创伤的潜在风险,引发公众思考人类社会在高度文明进步中的另一种共同诉求,这种平衡与制约就是美的能量运动。”他把刊登在当天报纸上的美国航天飞行员工作照片手撕下来直接贴在了油画颜料还未干的画布上,以此通过当代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让人们去反思,激发在追求科学之真的同时要兼顾善和美的终极愿望。

      石自东教授非常赞同丁肇中先生的观点,实验物理科学在学术研究与实践前沿领域具有先锋性,“当理论和实验不一致的时候,不要去听那些权威专家的意见,要以大胆勇敢的实验去获得真知。”他感慨道:“探索宇宙的奥秘,追求真善美的和谐对人类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探索真理的过程一样,同样需要大胆的实验精神和坚定的独立思想,丁先生的体会让我们更坚定了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实验与探索的信念和责任。培养世界一流的创造型卓越人才任重而道远,新时代迫切需要我们为艺术与科学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考、作出新贡献。”

      从徐悲鸿先生赠送严济慈先生素描画像,到石自东教授为丁肇中先生作素描肖像,从石自东教授和丁肇中先生12年前的思想神交到今天面对面交流的缘分,不禁令人感叹,艺术家与科学家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渊源。虽然两者的创作方式和追求的目标有所不同,但艺术家和科学家都是探索和表达世界的勇者。艺术家通过创造性的表达方式传递情感、启发想象力,并带来美的体验;科学家则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研究,揭示自然规律和深入了解宇宙的奥秘。然而,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渗透和交融的可能。艺术可以启发科学家的自由想象创造力和直觉灵感,科学可以为艺术家提供理性缜密推演和拓展观察视野。当艺术家和科学家相互交流、合作时,他们可以共同创造出独特而丰富的成果和作品,进一步推动人类对宇宙的理解和认知,推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原文地址:艺术家与科学家思想神交的十二年之缘 (baidu.com)

     

    2023-05-29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丁肇中先生素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丁肇中先生素描肖像》颁赠仪式隆重举行

      2023年5月19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艺术和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受邀来访中国科学院大学,在雁栖湖名家大讲堂为国科大师生作题为《我所经历的现代物理与我的体会》的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树深院士主持学术报告,并向丁肇中先生颁赠石自东教授所作《丁肇中先生素描肖像》。

      丁肇中先生受到了国科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学术报告现场掌声不断,座无虚席,会场的过道和讲台前都挤满了热情的听众。

    学术报告现场座无虚席,同学们热烈欢迎丁肇中先生的到来。

      丁肇中先生为国科大现场和分会场的师生分享了题为《我所经历的现代物理与我的体会》的学术报告,并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丁肇中先生通过六个科学实验的切身经历讲述了自己在科研中的艰辛和喜悦,同时总结出六点体会,鼓励青年学子保持信心、不盲从专家结论。他思维敏捷,言辞幽默,现场气氛热烈,师生获益良多。

      在学术报告的最后环节,《丁肇中先生素描肖像》颁赠仪式成为又一个亮点,由李树深校长向丁肇中先生颁赠石自东教授精心创作的素描肖像,这幅作品是石自东教授在收集了大量历史文献、影像资料的基础上创作的,深情地表达了丁肇中先生的不凡智慧、卓越贡献、爱国情怀、民族情感以及永无止境的实验探索精神。丁肇中先生和夫人看到这幅肖像格外惊喜,表达了对国科大的感谢之情和对石自东教授艺术才华的赞赏。

    《丁肇中先生素描肖像》颁赠仪式现场

    《丁肇中先生素描肖像》 石自东

      会议期间丁肇中先生在校领导李树深、王艳芬、苗建明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等陪同下观赏了国科大《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师生作品展。常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王艳芬教授向丁先生介绍了这些师生作品,充分展现了国科大学生科教融合、科艺融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特色风采。由此,丁先生特意要求欣赏石自东教授的作品集,丁先生还与石教授就其正在编写的《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系列教材交流探讨了实验科学与实验艺术都是探究大道之美的话题。

    国科大《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师生作品展

    丁肇中先生与石自东教授交流探讨其正在编写的《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系列教材

    《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系列教材

    丁肇中先生观看石自东教授作品集

    石自东作品集

      回眸历史,追溯中国科学院艺术与科学最初的碰撞,早在1927年,年轻的徐悲鸿在回国的轮船上与同样留学归来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首任院长的严济慈先生相遇,并为严济慈先生画人物素描肖像,用法文题“科学之光”。今天国科大赠送丁肇中先生石自东教授所作《丁肇中先生素描肖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近百年前的那段历史佳话,不知石教授在创作这幅肖像的过程中,是否也有回顾这段历史的情怀和创意,也许现实中不经意的偶然,其背后都有历史发展的必然。

    1927年徐悲鸿赠与严济慈“科学之光”素描肖像

      石自东教授说,丁先生始终强调实验物理科学在学术研究与实践前沿的先锋性,丁肇中先生所说“当理论和实验不一致的时候,不要去听那些权威专家的意见,要以大胆勇敢的实验去获得真知。”这让我们更坚定了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方向研究与教学、实验与探索的信念和责任,培养世界一流的创造型卓越人才任重而道远,新时代迫切需要我们为艺术与科学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作出新贡献。

    2023-05-22
  • 《国科大》期刊2022-3“明 《国科大》期刊2022-3“明星课堂”专栏“石自东:叩问科学与艺术的距离”
    2022-07-02
  • 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首届“蓝 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首届“蓝花楹”艺术节暨石自东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师生作品展隆重开幕

      2022年5月25日上午10时,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重庆学院首届“蓝花楹”艺术节暨石自东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师生作品展隆重开幕。两江投资集团副总裁尹晓华,中国科学院大学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国科大重庆学院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石自东,重庆交通职业学院校长张文礼,重庆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业平,重庆研究院/重庆学院院长袁家虎,党委书记、副院长韦方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永波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学生处处长李向东主持,重庆研究院/重庆学院师生参加。为响应疫情防控政策,线上与线下同时进行。

    国科大重庆研究院/重庆学院院长袁家虎 致辞

      国科大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国科大重庆学院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石自东教授应邀在线上出席开幕式,并作了开幕致辞和学术报告。

    国科大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国科大重庆学院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石自东教授 致辞

      在开幕致辞中,石自东教授引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石自东认为培养一流的人才离不开一流的教育,而一流的教育离不开美育,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思想的双峰,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个人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内在需求。他对国科大重庆学院首届“蓝花楹”艺术节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促进艺术与科学融合发展的重要一步;是响应国家相关美育政策,促进中国科学院大学“双一流”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在新时代为国家培养创新型卓越人才做出的新贡献。石自东教授希望众多专家学者为艺术与科学交叉学科跨专业建设的探讨与实践建言献策,为构建艺术与科学终身审美教育体系集思广益。同时,希望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创造出具有丰富想象力、创造力的艺术与科学融合的优秀作品。

    石自东教授作学术报告及创作经验分享

      在开幕式上,石自东教授作题为《从跨专业到跨学科的积累与拓展——〈WHO AM I?〉我的艺术与科学探索》的学术报告及创作经验分享。学术报告的第一部分为“艺术创作实践三个时期的叠加态(具象、抽象、意象)”,石自东结合了艺术创作经历的具象、意象和抽象三个时期,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艺术和科学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具象是对客观世界具体深入的观察和认知,倾向于科学的认知,是关于“天的事情”;意向是对人与物情感的表达,具有诗意,是关于“人的事情”;抽象是对艺术与科学的创造性感知和表达,是一种探索和创新,探究“天人合一”。学术报告的第二部分为“当代现实主义——当代艺术的重塑与重构”,介绍了自己当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历程,主要结合《WHO AM I?》和《强国之魂》两弹一星系列作品,讲解了对当代艺术的重塑与重构,从一个“当代现实主义者”的角度剖析了对艺术与科学、社会与人生的深刻理解,注重个性独特的中国情感表达方式,“请注意,石自东的自由从来没有迷失他的目标,他的目标仍然是集体性的:在尊重自然和社会进步的前提下,努力超越文化偏见,投身人类思想的解放事业。简言之,石自东的作品就是生命的讴歌!”(摘自SVO艺术主席、法国巴黎卢森堡博物馆前馆长西尔维斯特•沃热)。学术报告的第三部分为“艺术与科学之问” ——探究终身艺术与科学融合审美教育体系”,石自东介绍了“艺术与科学之问”国际学术论坛和《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公开课,阐述了构建艺术与科学终身美育课程体系的理念。学术报告的第四部分为“《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教学作品范例”,向大家展示了国科大《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九个专题的师生优秀作品及创作感想。作品展现了石自东教授带领国科大理工科博硕研究生通过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提升自我、报效国家的跨学科研究的勇气和能力。报告的最后石自东总结说:“建设艺术与科学交叉学科是新时代的呼唤,倡导艺术与科学终身审美教育,注重艺术元素与科学元素融合的坚实基础学科研究,把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无限可能性留给学生的未来。”

      石自东教授的报告带来了新思维角度与方式,让大家看到了艺术与科学共振互融的广阔前景,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石自东倡导用艺术的态度对待人生,关注人类生命的价值、尊严和崇高的境界,在提升艺术与科学审美素质的同时,自由地展示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形象思维能力,培养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兼容的卓越人才,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具有新担当、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贡献。

      开幕式最后在场领导嘉宾、师生驻足参观石自东《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师生联展,国科大博硕研究生们借鉴当代艺术的综合表达形式所创作的具有艺术与科学融合为特色的优秀作品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

      本届艺术节是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党委及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下,举全院之力,精心策划,组织实施的首届大型艺术系列活动,还将陆续开展:校园书画摄影展(5月26日-31日)、电影周及艺术交流活动(5月27日-28日 18:00-21:00)、草地音乐节暨闭幕式颁奖晚会(5月31日19:00-30:30)等各项活动,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艺术节动态。

    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首届“蓝花楹”艺术节暨石自东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联展 嘉宾合影

    标题:《强国之梦·星河之魂》 作者:石自东 材料:金属不锈钢板 尺寸:240cm*200cm*3幅 年代:2019

    石自东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联展现场

    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艺术与科学学院展览现场(展品均为有限授权版画)

    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校园

    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艺术与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校园

     

    2022-06-05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