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理工科学生—未来科学家们怎样才能更好的感受艺术、理解艺术?在场观展也许就是最好的方式。为了更好的让国科大学生体验到当代艺术的魅力,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石自东教授与朱青生教授商议, “艺术与科学之问”学术论坛序幕三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6月27日下午3:00,由艺术中心教师陈晓晶老师带队,国科大40余名学生奔赴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科学与艺术又一次在美术馆碰撞。国科大艺术中心兼职教授朱青生为国科大同学做了题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与特殊问题》的专题报告。
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石自东教授主持“艺术与科学之问”
朱青生教授结合历史史实给同学们解释了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不同的发展路线的原因并对中国目前的艺术现状和所遇见的问题做了相关的介绍。
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内在逻辑的,都会受到本国国情和特定历史时期的局限的限制,而对于特定历史时期所缺失的东西都需要花费时间进行弥补的,所以近代中国才会引入西方已经逐渐走向没落的传统绘画,所以中国目前的很多作品在内在逻辑和表现形式上与西方国家之前的作品有一定的相似性,很多人质疑这是对于西方文化的抄袭,但是朱老师指出这个是落后的事物想要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就像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样,不可能凭空出现,也不可能完全的从头开始,而是要先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在有自己的理解和技术积累之后再做出属于自己的创新。深谙科学发展情况的同学们对此纷纷表示认可。
朱青生教授向同学详细介绍了本次展会的主题和意义: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是从1986年就开始的一个项目,旨在记录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记录中国艺术家对于中国所碰见的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当代艺术百花齐放,每年的作品数以万计,什么作品能够入选进入年鉴中呢?朱老师重点提及了三个标准,第一点,要记录今天的艺术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第二点,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或者一段特定的时间内,作者的艺术品对于艺术所能承担的功能是否发挥到了极致,是否能给大家带来一个“精彩的作品“,第三点,作者是否在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的层面上真正的起到作用。朱老师着重指出,一些真正的好的艺术作品看起来可能是难受的,但是作者是真的在反思这个社会,在反思人性,我们要多多关注这些作者,而社会上很多看起来很美好的很和谐的一些东西很多都是娱乐时代下的产物,并没有什么营养,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艺术品的观赏要有所选择,有所取舍。
在报告之后,朱老师带大家依次参观了艺术年鉴中的展出作品,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了讲解,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很大,“有些作品自己看的时候往往都是一知半解,但是这次朱老师的讲解让我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展会之后计算机学院的李同学非常激动地分享自己的感受时如此说道。在观展品期间,针对于同学们提出的疑惑,朱老师也非常详细的做出了解答。
展会结束之际,朱老师总结到:艺术就是解放人的心灵的思想上的枷锁的东西,希望大家在沉迷于科研的同时也可以关注一下艺术的发展,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将会是艺术的一个新的方向,希望本次展览能够引起大家对于艺术的兴趣。同学们表示在以后的日子中,也会会多多关注艺术的发展,多多看展,接受艺术的熏陶。愉快的时间总是过的飞快,三个小时的讲解和参观在老师和同学们的互相探讨和欢声笑语中度过。
拓展延伸: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是由中国民生银行、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和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共同主办,旨在对过去一整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理论、展览和现象所做的索引、概述和整体展示,这是自1986年以来“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的当代艺术“档案”工作的延续和成果和转化,年鉴展工作组从2018年3761个当代艺术展中精心挑选出的28件/组作品,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进行展览,展览时间为2019年6月25日到2019年8月31日。
朱青生,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艺术中心兼职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德国考古学院通讯院士,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1985年起任教中央美院,1987年至今任教北京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史。主编《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起每年一卷)、《汉画总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起已出版30卷),著有《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商务印书馆,2000),译有《詹森艺术史》(世界文化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