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当代艺术与科技创新的使命

  • 文/阚成章(国科大2015级本科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 日期:2019-06-22
  • 16094

        6月20日晚19:00,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艺术中心兼职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青生老师带来了关于当代艺术与新科技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国科大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石自东教授主持,此讲座是作为 “「艺术与科学之问」国际高峰论坛” 的序幕。论坛发起人石自东教授热情地向同学们介绍了朱老师的艺术学术成就,并邀请大家关注朱老师此次在国科大系列讲座有两场,“世界艺术中中国艺术的核心价值”在6月27日展开。

国科大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石自东教授主持

        朱老师从人类种种艺术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两条道路开始谈起,一个是以中国画、书法艺术为特征的东方艺术之路,一个是以希腊建筑、雕刻艺术为特征的西方艺术之路。两条道路本身对应了双重欣赏标准。东方之路的传统是以笔的运动、墨的浓淡体现心的存在和修养,通过人为的运动把人品和画品贯穿到客观痕迹中。而西方的学院艺术传统忠实地服务于人文的画像、塑像、重视科学精神,探求客观真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记录方法(也即“新媒体技术”)的发明,如1839年摄影的确立、1895年电影的诞生,使得西方的艺术进路脱离了人手。朱老师提到了自己2008年参与制作的纪录片《当卢浮宫遇到紫禁城》,卢浮宫里的艺术作品都是1840年之前的艺术。而此后,西方人开始反思:艺术是什么?人是什么?人的价值何在?由此诞生的是第三种艺术——现当代艺术。现代艺术追问人之独立和自由的可能性何在,关注一切突破和创造的可能。在这一点上,艺术与科学、与钱学森之问殊途同归了:小科学家是沿着技术做一点贡献,大科学家则是做概念和原理的根本性革新,靠的正是同样的追问。

        在这一点上,朱老师再次澄清了在当代艺术下对艺术的恰当理解。大多数人心目中的艺术其实是“甜腻的”,如古典绘画、一首小提琴曲,这传统的艺术给人的印象延续着,其实与饭后舒服的椅子、小姐婢女无异,延伸成为文化产业、娱乐工业,其最终目的是“被感动”、完成一次娱乐和享受。而真正的艺术,并非甜腻的享受(生活的瘫软的赘肉),而是直指人心,为了让人成为完整的人。艺术的目的在于探索何以让人感受到现实存在的有限、而通过艺术可从某种意义上突破这有限性。真正的艺术试图刺激人,让人深思,奋起,反省和批判自身的存在。艺术的核心部分便是“试探人的可能性”。即便发展到“反艺术”,也是为了探索人,通过跳脱艺术而推进人。

        与抽象的艺术史理论介绍相呼应,朱老师通过数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带领同学们仔细回顾了艺术的历程。首先展示的是科罗的一幅风景画,代表了经典的西方学院派,也正是中国第一代留学生留欧时学习的对象。朱老师讲到徐悲鸿派学生吴作人去学画,吴作人八个月拿到常规九年才能完成的学位的故事。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的种种文化传统被反思批判,艺术也逐渐“学院化”,算是一种“补课”,但其实错过了当时西方艺术界已经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的自我解放运动。摄像等新技术已然出现,绘画的意义、艺术的价值、乃至人的本质都亟待重新反思。这便有了以印象画派为代表的对“色彩”、“光线”等画本身元素的反思创作,包括梵高对内心情感的直接强力表达和塞尚画作中结构分析式的元素构图,及由此生发出的抽象画。如此一路发展下来,到马蒂斯这里,以其名作《红色的房间》所呈现的那样,画作本身成为了一个实体,而不再是忠实于所画实体的附庸。待到乔治·布拉克创作《埃斯塔克的房子》,并与毕加索等人一起创立方块派(译为“立体主义”稍有偏颇),最终完成了人的完全自由创作。更进一步的则有以杜尚为先声的反艺术的艺术运动,置于展厅中央的一尊小便器,宣称了人的自由意志对艺术形式本身对跳脱,正如禅宗的棒喝,超脱固有思维,跳开再跳开,试图通向无限自由之路。在杜尚这里,艺术的价值更加被明确:不再是在乎“像”或“好看”,而在于能否给人以精神的提高。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传统世界观的彻底崩塌,艺术界的创作革命正是探索和重新定义精神世界的直接尝试。艺术家、艺术作品有了更明确的责任,在思考人的本质、面对诸如核危机这样的全人类忧患时义不容辞,要去审视现实、雕塑社会。更进一步、且更难的,还有如何通过艺术让人成为有创造性的人。

        这一系列当代艺术运动,在改革开放后被逐渐介绍到中国,待到2000年上海双年展方被主流社会接受。朱老师指出,事实上,中国艺术界当下每一步,都面临着对双重传统的突破,其反思任务的难度,较梵高当时所面对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代艺术正是无产者用大无畏精神对旧社会的一切做尝试性的突破,“不是泡脚的那锅汤,而是玻璃渣,给人打动、震惊和反思”。有位已经成就卓著的老艺术家曾和朱青生老师说:“我的画太美了,所以不够好。” 他想说的正是,最顶尖的作品旨在提升人的灵魂和思想,完成美的教育,培养具有批判性的、独一无二的人。

        这便是今日艺术界正在发生的第五步革命。若艺术作品明确地向我们灌输某个意象、概念甚至观念,则这件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领袖”;但事实上,每个人都自己思想,在作品面前,应该让每个观众感受到“我自己应该怎么办”。平行于政治平等、经济平均,在精神的道路上,也当不受人引领,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体,而非作者的粉丝,这是对传统艺术的根本超越,而也恰恰迈入了与科学技术反思、创新搭界之处。从神经认知科学实验、新材料与3D打印到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天文观测成像、复杂网络系统可视化等等,革命性的认知突破正是发生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点上。每一项新技术都是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手段,而艺术不仅是技术走向社会、改变人类的延伸过程,本身亦可以是科技创新思维突破的起点。同时,艺术也从某种意义上担当着“人类的良心”,以最敏感的神经反思、审视着一切科学进展和可能的危机。未来的世界很可能超脱“自然结构”,人的责任可能会如同神的责任,如MIT MediaLab等世界知名的科技艺术实验室中,科学家与艺术家密切合作致力于为了人五十年后的可能面对的重大问题准备方案。朱老师对国科大寄予厚望,可以一起来做个承担类似任务的科技艺术实验室。

        由此,朱老师介绍了他目前的工作:记录艺术界正在发生的所有尝试,如去年2018年有3786个展览,共一万多艺术家,每个人都给出了自己的某种尝试,朱老师团队便专门编录整理了这些作品,将以年鉴的形式于6月25日在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讲座临近结束,朱青生教授盛情邀请石自东教授带领国科大艺术中心及在座的同学们6月27日时去年鉴展览现场,他们计划联系博物馆专门给同学们开个晚场,来一次艺术馆之旅,带领同学们欣赏一件件作品,以这种无与伦比的形式展开“艺术与科学之问”国际论坛序幕的第三场讲座。“灯火将为国科大的同学们而亮”,讲到这离,现场掌声雷动!在讲座最后,朱老师仔细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与大家合影留念,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