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学之问”国际高峰论坛序幕第二讲— 朱青生做题为《东西方艺术与科学的价值探究》的报告

  • 王庆东
  • 日期:2019-06-21
  • 15548

        2019年6月20日晚7点,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艺术名家大讲堂”第24讲暨艺术与科学之问国际高峰论坛序幕第二讲在国科大举行。国科大艺术中心兼职教授朱青生(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做了题为《世界艺术中艺术的核心价值—东西方艺术与科学的价值探究》的报告,国科大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石自东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国科大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石自东教授主持发言

        朱青生教授围绕“经典艺术、当代艺术、现代艺术与新媒体艺术”展开。从中国的八大山人、新文化运动、富春山居图讲到了西方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毕加索著名作品《阿维农的少女》以及逐渐发展的新媒体艺术。通过一幅幅世界著名艺术作品,让国科大的师生充分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给学生带来了艺术不仅仅是甜蜜的,不仅仅满足人类的身心愉悦与进行娱乐或装饰,而是注重对人素质的提升,让每一个人成为更加独立的个体并具有更为完整的人性的启迪。更让科研学子明白了艺术的目的是在人无意识的情况下感受到限制并试图突破它,这就是人的自觉,这种自觉反过来可以转化为思想和推进科学的动力。

        朱青生教授向学生们介绍了两种艺术,一种是经典艺术,另一种是解放和颠覆的先锋—当代艺术。经典艺术不仅徘徊在大部分的人的心里,也徘徊在很多中国知识分子、甚至艺术家心里。这种经典的艺术,也是所谓的“漂亮的艺术”。

        朱青生教授讲到:这是糖罐,很美,现在如果这个东西在国内的哪个拍卖会上拍卖,也会到达很高的价钱,因为它是一个美丽的装饰品,在市场上易受欢迎。我们看一样东西经常都是从其外表漂亮不漂亮开始。“至少要美吧!”人们常常这样说。其实“美”的有可能只是事物的色相而已。色相,就是表面形式的悦目动人,表面的漂亮是艺术的一个因素,但绝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艺术是诉诸人的灵魂,而这样只是把艺术当成人的玩具,艺术家就变成抚慰人的精神的侍者,如果艺术不能促进人的灵魂的提升,这样是很危险的。所有的大艺术家无一不是想要穿透色相的结果,然后去寻找与人的精神与灵魂的交流。朱青生教授接着向大家介绍了布朗库西(Brancusi Constantin,1876〜1957,罗马尼亚裔法国雕塑家)的作品──“在天空飞翔的鸟”。

        我们没有看到鸟,但鸟飞过的时候造成的感觉就在一个抽象的作品里充分地显现了。这个作品非常漂亮,在于它把当代艺术中人的感觉最早做出来了。发现和推进这种审美的觉醒的艺术家,他们所进行的长期的工作,实际上是给人类开拓了美的新的可能性,所以这是划时代的意义的作品。

        朱青生教授还向我们介绍了其他世界著名的艺术作品,通过一件件作品,生动展现了艺术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艺术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给国科大的学生的科研创造插上了艺术思维的翅膀。

        接着,朱青生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新媒体时代的分野并向我们介绍了新媒体的四个要点:第一,新媒体艺术改变了与对象的关系;第二,新媒体艺术将感觉的综合变为整合;第三,新媒体艺术根植于以计算技术和材料科学为主导的发展;第四,新媒体艺术依赖互联网条件。并阐述了新媒体艺术向更新的方向推进,激发了人的能力和创造性。更进一步,也推向了更有意义的新时代——对世界的创造。

        朱青生教授最后讲到:现代的艺术家的成分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而艺术学院最大的突破的可能都不及像理工学院类的媒体实验室这样的地方所进行的实验。MIT的 Media Lab和德国卡斯鲁尔 ZKM是目前上最活跃的、最先进的艺术与科学实验室。国科大也有可能通过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引领艺术,引领中国,引领世界。

 学生提问

        “未来,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让现场的每一个听众不为之深思。

拓展延伸:

        朱青生,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艺术中心兼职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德国考古学院通讯院士,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1985年起任教中央美院,1987年至今任教北京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史。主编《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起每年一卷)、《汉画总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起已出版30卷),著有《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商务印书馆,2000),译有《詹森艺术史》(世界文化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