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艺术中心举办 “傣族舞蹈基础教学”公开课

  • 王庆东
  • 日期:2019-11-12
  • 2566

        2019年11月11日20:00,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舞动科研人生系列公开课第七堂——傣族舞蹈基础教学,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东区礼堂301举行,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马啸副教授应邀开课,国科大艺术中心牛锡桐老师组织了本次公开课。

        首先进行的是傣族舞蹈的步伐和手位的教学。傣族舞蹈中的步伐讲究快踢快落,老师还告诉我们一个细节,“其实最早的傣族舞蹈起落的拍子是平均的,也只有男子才能跳舞,而解放后,女子也开始跳舞了,而他们平时穿着筒裙,如果脚落得比裙子慢就很容易被绊倒。”于是民间舞者们自然而然地就发展出了这一动律。傣族舞蹈中的形主要是体现在手上。傣族舞的手型重点在于指根发力,虎口打开,大拇指内关。看着老师示范的动作,像极了一只从森林中款款而来的孔雀。

老师示范傣族舞中的步伐

        随后在老师敲击的鼓声中,同学们练习着傣族舞基本步伐和手位。听着老师轻快的鼓声,同学们很快就把握了动作要领。“老师,为什么我做动作的时候那么累呢?”一位来自人工智能学院的男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了让同学更好地理解发力方式,老师做了这样一个比喻,“你看我现在把手放在鼓上,当我把鼓撤开,手并没有下垂,反而因为之前肌肉放松的状态轻松地定在了那。”放松,这位同学很快就抓住了老师所说的重点。“如果一个动作让你难受了,说明你的发力方式不对,长此以往也会对你的身体造成伤害。”

老师为同学们纠正手型

        在教学过程中,马老师向同学们表达了她的舞蹈理念。舞蹈应该追求一种身体的松弛。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地引导同学们,认识自己的身体,找到适合自己的动作。我们每个人所做的动作都受到我们自身肌肉、韧带等因素的限制,也许我们的动作做不到别人那么大的幅度,也许我们的腿踢不到头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跳舞,我们只需要找到自己舒服的位置,不同的动作标准,也能达到相同的质量。就好像民间舞者们,没有像科班出身的舞者那样从小接受基本功训练的身体条件,但他们的舞蹈依然具有神韵。

同学们在老师的鼓声中练习

        最后老师就讲座中提到的团结舞进行教学。团结舞的步伐主要以错步或点步为主,它不拘形式,不拘场合。在团结舞中讲究你来我往,充分体现了傣族人民在节日中的欢欣愉悦。在一支团结舞中同学们开心地结束了这场公开课,也相信,同学们对傣族舞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傣族文化有了更大的兴趣。“等我回所了,欢迎老师来找我做客。”一位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同学在体验到了傣族舞蹈的魅力后,向老师发出了隆重的邀请。

老师教学“团结舞”

        舞动科研人生属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文化建设人文艺术活动品牌培育类项目,旨在提升国科大学生舞蹈艺术素养,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得到了学校2019年度文化建设项目专项资金支持。

嘉宾简介:马啸,回族,文学硕士、教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舞蹈家协会及北京市舞蹈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家协会副会长、理事。曾获第四、六、七、八、九、十一、十二届全国文华艺术院校奖“桃李杯”舞蹈比赛“园丁奖”、“贡献奖”、“《傣族舞蹈》精品课程优秀组合编排奖”等;第三、四届华北五省舞蹈比赛“指导教师奖”;第十五、第十六届北京市舞蹈比赛“指导教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