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艺术中心举办“思考着的身体”现代舞专题讲座

  • 牛锡桐
  • 日期:2019-11-06
  • 3044

        2019年11月5日晚18:30,中国科学院大学舞动科研人生系列讲座第六讲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二楼114教室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肖继元老师作为主讲人,国科大艺术中心牛锡桐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

        相信多数人在第一次接触现当代舞时反应都是看不懂,甚至会怀疑:这样的东西可以被称之为舞蹈吗?很幸运,本次舞动科研人生讲座请到了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肖继元老师,从本次讲座当中,或许你能够找到答案。

        “舞蹈是情感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它随着人的诞生而诞生,”肖继元老师的讲座从什么是舞蹈开始,“不同于传统舞蹈追求线条的延伸、舞姿的优美,所有情绪都可以是现当代舞蹈编创的元素。”这个诞生仅100多年的舞种产生于思辨,发展于多元,它不以追求技术为目的,完全摒弃了传统舞蹈表现的普世价值,而去关注个体的意识,引导编导、舞者、观众去思考“我是谁”。这样说来还是有些抽象,于是肖老师给大家举了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同学们感受现当代舞蹈是如何用肢体体现思考的结果。

老师举例说明现当代舞蹈编创元素

        从世界上第一个光着脚在舞台跳舞的“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到与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并称20世纪三大艺术巨匠的玛莎·格雷姆,她们的作品都在反对古典芭蕾因循守旧,努力摆脱程式化表演,寻求肢体的解放和自由。

玛莎·格雷姆作品《悲歌》

        现当代舞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在大师之间是有师承关系的,但是从他们的舞蹈风格当中完全看不到自己老师的影子。这也是现当代舞打破体系、常规,勇于做“我”的体现。以色列的“嘎嘎先生”,欧汉纳哈林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虽师承玛莎·格雷姆,但更能体现身体对舞动的好奇感和想象力,更追求自然的律动。

        而到了东方,充满创造力的中国舞蹈家们赋予了现当代舞蹈充满中国意象的新的生命力。

老师介绍林怀民的艺术特点和艺术作品

        林怀民,享誉国际的华人编舞家,云门舞集的创办者,没有人能够想象他在20岁之前是一个新闻系的学生,彼时,他的特长是写作。或许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对于世界对于人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于是他在美国一边攻读学位,一边学习现代舞。又或许正是前面二十多年对于中国文化的积累,让他的作品散发着东方的神韵。《行草》、《水月》、《竹梦》、《九歌》……即使你没有看过这些作品,也能够从作品名字中看到源远流长的华夏历史,但看过之后你会发现,它们并非流于俗套的传统作品。以《九歌》中的《山鬼》为例,前场的山鬼是瑰丽而离奇的形象,而后场拎着行李箱的现代人象征着尘世中忙忙碌碌的每一个你我他,看似毫无关联,但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山鬼,它或许是一个自己爱慕的人,或许是向往的某种生活,又或许我们也是那个“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山鬼……现代舞的魅力也在于此,如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的解读也是多元的,只有身临其境,结合自己的经历去思考才会有感悟和收获。

林怀民作品《稻禾》下稻田义演

        令人感动的是,他不仅是编舞家,还是舞蹈教育普及的先行者,在台湾民间,云门舞集每年都会进行义演,林怀民先生希望能够让农民让所有人感受到艺术的思考。

        除了林怀民先生外,老师还介绍了另一位华人编舞家沈伟以及他的代表作《天梯》、《春之祭》、《地图》,通过和烟火艺术家蔡国强的作品《天梯》进行对比,同学们能够感受到现代艺术无定式的特点。

        讲座的最后,肖老师通过现代舞短片《生命的价值》让大家再一次感受到了现代舞破旧立新的编创理念以及在个性当中传递的力量。

        “舞动科研人生”属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艺术活动品牌培育类项目,旨在提升国科大学生舞蹈艺术素养,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得到了学校2019年度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

嘉宾简介:

肖继元,回族,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现代舞编导方向。主编出版中央民族大学自主科研项目《现代舞技术训练课程教材》一部。获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舞剧类)资助项目。曾编创藏族独舞《龙头琴歌》、《云》,傣族独舞《翡翠》获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桃李杯舞蹈大赛“园丁奖”,编创的男子古典舞独舞《秋风破》、苗族男子双人舞《斗》两次获得“华北五省舞蹈比赛”编导一等奖,其中作品《斗》还荣获北京市舞蹈大赛编导一等奖,编创男子现代舞独舞《如去如来》、男子群舞《望》获得“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十佳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