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科研人生公开课第三堂 傣族团结舞--依拉贺

  • 朱寅君
  • 日期:2020-10-09
  • 5147

        2020年10月6日18:30,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舞动科研人生系列公开课第三堂——傣族团结舞依拉贺,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东区礼堂举行。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教研室主任马啸老师应邀开课,国科大艺术中心牛锡桐老师主持了本次公开课。舞动科研人生属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文化建设特色文化类项目,得到了学校2020年度文化建设项目专项资金支持。

        依拉贺,也叫嘎伴光,属于傣族的群众舞蹈,是傣族流传最广,最具有特色的舞蹈形式之一,它不拘泥于形式、场合,是在节日、庆丰收或集会的日子中男女老少表达喜悦与庆祝的舞蹈形式。依拉贺主要的步伐为错步和点步,舞蹈过程中或会有人挑着大鼓,边舞边敲,或会两人伴唱,大家在舞动过程中还会不时发出欢呼声,整个舞蹈洋溢着喜庆欢脱的气氛。

        公开课以圆形队形开始,老师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傣族舞的文化背景,比如傣族是沿三江进行的迁徙民族,傣族在云南的分布情况,以及云南的十八怪,引起了大家对傣族舞的兴趣。老师又展示了傣族传统的和经过改良具有观赏性的筒裙,令同学们惊讶的是傣族男孩也穿筒裙,不过相比女孩的筒裙来说较大。随着老师提问傣族泼水节的缘由,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消灾”、“洗净污秽”,借此老师介绍了傣族小乘佛教的宗教信仰和泼水节的来历,引出了这节公开课的重点:泼水节中傣族团结舞经典动作的学习。

        在教授动作过程中老师幽默生动地结合傣族人民的生活向大家强调动作要点,“这个动作要像挑着扁担为了保持平衡一样放松地颤动,不要着急,要自然,像平时走路一样放松膝盖”,在老师形象的比喻下同学们渐渐找到了傣族舞的律动。练习时老师还和同学们讲了傣族女孩佩戴首饰是为了限制仪态,在舞蹈动作中保持端庄,老师通过故事让同学们掌握傣族舞中的姿态特点。此外,老师还将动作类比成打招呼、踩单车,整个公开课堂其乐融融。

        在欢乐的同时,老师手把手地教导同学,指出不足,在助教的带领下,大家围着圈,伴着轻快的音乐,把动作连贯成片段,变换着队形,在舞台上跳起了欢快的傣族团结舞,甚至一边跳舞,一边学着和旁边的同学打招呼,充分感受傣族泼水节上团结舞的喜悦氛围。

        在课堂上老师阐述了自己的舞蹈理念:“跳舞是自由的,就像平时吃饭一样,舞蹈是将生活中经历过的肌肉动势应用到动作中来表达情感,找到自己合适舒服的动作很重要”。在练习过程中同学们对这一点也有很深刻的感受,“有些女孩多可爱,才多高就迈出了姚明的步伐”,这是老师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告诉同学们要找到自己合适的舞蹈动作。在休息间隙老师也介绍了傣族的风土人情,让同学们对傣族舞和傣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体会到了傣族舞源于生活的魅力。

嘉宾简介:

        马啸,回族,文学硕士、教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舞蹈家协会及北京市舞蹈家协会会员;

北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家协会副会长、理事;

        获第四、六、七、八、九、十一、十二届全国文华艺术院校奖“桃李杯”舞蹈比赛“园丁奖”、“贡献奖”、“《傣族舞蹈》精品课程优秀组合编排奖”等;

第三、四届华北五省舞蹈比赛“指导教师奖”;

第十五、第十六届北京市舞蹈比赛“指导教师奖”。

 

同学们练习傣族团结舞

马老师为同学们纠正动作

马老师为同学们做示范

课后老师与同学们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