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0日18:30,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舞动科研人生系列公开课第一期——安徽花鼓灯民间舞蹈体验课在国科大雁栖湖东校区礼堂举行,北京舞蹈学院青年教师陈汐受邀倾情开讲。来自资源与环境学院、电子电气与工程学院、网络安全学院等数十位同学参与了此次课程。此外,怀柔区其他教育机构的数十位老师和同学们也加入了本次活动,包括青苗国际双语学校怀柔科学城校区的师生、航天工程大学的师生等。人居科学学院艺术中心牛锡桐老师组织了本次公开课。舞动科研人生属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文化建设特色文化类项目,得到学校2023年度文化建设项目专项资助。
花鼓灯,安徽省蚌埠市、凤台县、颍上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花鼓灯是汉民族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2006年5月20日,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课程开始,陈汐老师为我们介绍的花鼓灯艺术形式。花鼓灯是安徽省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安徽民间舞蹈中流传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知名度最高、最丰富多彩的歌舞艺术,也是汉族舞蹈的典型代表之一。花鼓灯的表演者一般是劳动群众,随聚随散,演出后又回家种田劳动。正是因为这种深厚的群众基础,才使得花鼓灯得以长足的发展,成了淮河两岸人民特别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
在介绍完安徽花鼓灯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后,陈汐老师结合具体的劳动场景,带领大家练习花鼓灯的基本步伐,包括簸箕步、筛子步、拔泥步、扒泥步、登山步等。簸箕步模拟的是劳动人民生活中用簸箕抖动粮食的场景,拔泥步模拟的是把脚从泥地里拔出来的场景,登山步模拟的是上山的场景。老师悉心地指导着同学们:“左脚,右脚,往前蹬踩,重心往前。”随后,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安徽花鼓灯的基本动作,包括蝴蝶抱胸、凤凰单展翅、采棉花、遮阳扇、遮雨扇、凤凰三点头、蝴蝶绕花扇等。在学习步伐和动作后,老师结合安徽花鼓灯的音乐,带领同学们欢快起舞。
活动最后,老师向同学们讲解,安徽花鼓灯具有十分强烈的节奏,有鲜明的锣鼓伴奏,锣鼓节奏变化多样,能够赋予人们欢快且高亢的感受,安徽花鼓灯不但有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将淮河流域所具有的艺术色彩完美融入其中。安徽花鼓灯既是粗犷、豪放的,同时它又是很细腻的。
嘉宾简介:陈汐,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党支部青年委员、人文与教育学院团总支副书记,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访问学者。荣获北京市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二等奖、北京高校第十一、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全国高水平舞蹈普及教育与舞蹈美育发展论坛征文评选三等奖、北京市“先锋杯”优秀基层团干部、北京市“青年服务国家”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北京舞蹈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北京舞蹈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北京舞蹈学院优秀班主任、第八届、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优秀表演奖。编著《少儿民族民间舞蹈教程》,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承担科研项目十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