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6日18:30,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舞动科研人生系列公开课第二期——藏族舞蹈之甘孜踢踏,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东区礼堂举行。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丛帅帅老师应邀开课,国科大艺术中心牛锡桐老师主持了本次公开课。舞动科研人生属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文化建设特色文化类项目,得到学校2021年度文化建设项目专项资助。
“踢踏”是一种技艺性较强的藏族民间舞,其风格潇洒矫健、俊敏不拘。它脚上的“点子“复杂多变,手部动作随脚下步伐配合随动。因其源于“堆巴”地区,故在拉萨一般都称为“堆谐”,意即”堆部地区的歌舞“。传入四川甘孜后,改成“夏卓”,汉语叫“踢踏”。
丛老师从甘孜踢踏舞的基本动律——颤膝开始讲起,颤膝的关键在于膝盖始终保持放松状态,身体前倾,跟着节奏一拍一颤。在大家都掌握了一些律动感之后,丛老师进行了甘孜踢踏舞的教学,主要可分为引子、主舞段和结尾,舞蹈风格粗狂奔放、热情洋溢,节奏欢快明朗。其中,引子和结尾相互呼应,跳引子的时候会喊“呀拉索”,跳结尾的时候会喊“扎西德勒扎西秀”。二者都是祝福词,寓意吉祥美好,用于唱歌跳舞时表达兴高采烈的情感,同时也起到助兴的作用。教学时,老师也强调,甘孜踢踏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身体重心的转换,因为舞蹈节奏快、舞步变换多,所以重心脚的转换要准确且及时,不然容易出现重心不稳、节奏错拍的情况。
舞蹈教学之余,丛老师还向大家讲述了甘孜踢踏背后的故事。藏族人民因生活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而踢踏舞运动量大、产热快,因而被藏族人民普遍接受。此外,不同地区的踢踏也各有所不同。康巴地区人民生活方式以游牧为主,居住分散,日常交流主要靠吼,因而康巴踢踏中也添加了喊歌部分,可谓载歌载舞。而拉萨是以往贵族们的聚居地,舞蹈讲究举止仪态端庄,舞步规定严格,因此拉萨踢踏动作幅度小,较为庄重。拉萨踢踏传到甘孜后,被平民百姓们传承发展,动作幅度增大,不仅讲究脚步的变化,还强调手部动作的多样化,整体舞蹈基调也更为欢快。
这次课程不仅向大家展示了甘孜踢踏热情奔放的一面,也让大家了解到它源于生活、升华为艺术的过程,让同学们体验欢快踢踏舞的同时,也对甘孜踢踏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记忆。
图文:李珍玲
讲座嘉宾:丛帅帅,女,锡伯族,中共党员,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中央民族大学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聘为特聘研究员。现就职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民族舞第二教研室,主要教授藏族舞蹈、藏族热巴鼓舞、民族舞蹈综合课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成员;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代表作:《梦宣》《布衣者》《挽歌》《呀,喜姆》《在路上》;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天路》编舞;“爱我中华韵律操”编创者之一。曾获中国舞蹈“荷花奖”作品奖,北京市舞蹈大赛、华北五省市(区)舞蹈大赛、西部五省区藏族舞蹈展演等比赛一、二、三等奖。发表多篇论文,多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小型剧目和作品资助立项和成果运用项目。